期刊简介
本刊于2006年2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期刊,由中科院杨雄里院士、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伟教授担任主编。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同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相关技能予以介绍,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交流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欢迎广大神经内外科、内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各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等踊跃投稿、订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部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117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759/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6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17X
- 国内刊号:42-17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表现不典型延误诊治的肝豆状核变性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延误诊治的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中年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临床症状例1表现为体重增加,智能减退,逐渐出现言语不能及肢体无力;例2表现为进行性球麻痹;例3表现为肢体震颤,后期出现言语不清,随病情发展,均出现广泛皮质、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常规检查2例肉眼可见双侧角......
作者:赵静;温宏峰;金迪;王培福;杨旭 刊期: 2018- 12
-
鞍内鞍上型颅咽管瘤术后并发重度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鞍内鞍上型颅咽管瘤术后并发重度中枢性尿崩症(CDI)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6例鞍内鞍上型颅咽管瘤术后重度CD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肿瘤与三脑室的位置关系、质地、与周围组织是否粘连3个不同因素与术后重度CDI发生率的关联,并总结治疗体会.结果:三脑室内型鞍内鞍上型颅咽管瘤CDI的发生率高于三脑室外型(P<0.05);与周围解剖结构有粘连的鞍内鞍上型颅咽管瘤CDI的发......
作者:刘玉钊;顾俊怡;李向东;张国东;江熙 刊期: 2018- 12
-
恩他卡朋对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其纹状体区DARPP-32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诱发异动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点,以及纹状体区多巴胺和环磷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ARPP-32)磷酸化状态的改变.方法:成功建立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29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5只,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组(LC)8只,恩他卡朋等效剂量组(LCE)8只,恩他卡朋额外添加组(LCE+)8只.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共给药28d.开始灌......
作者:王磊;邢国平;王安宁;汪明玉;李昀;付文玉;钟池 刊期: 2018- 12
-
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部麻木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部麻木的疗效.方法: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部麻木患者72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各36例;药物组给予营养神经、扩血管等综合药物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三叉神经痛分级标准对面部麻木进行临床功能评分测定,同时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联合组的治疗周期短......
作者:许骏;杨燕;郭静;杨添淞;石天宇;屈媛媛;李超然;王德龙;王月;田洪昭;王玉琳 刊期: 2018- 12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LCO1B1基因多态性分布——185例分析
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LAA-IS)患者185例中SLCO1B1基因388A>G和521T>C多态性位点的分布.方法:LAA-IS患者185例纳入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方法对其外周血样本中SLCO1B1基因的388G>A和521T>C位点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其基因分型分布.结果:根据SLCO1B1基因多态性分型,185例LAA-IS患者中SLCO1B1基因388A>G位点......
作者:韩瑞玲;孙思;汪明;李艳 刊期: 2018- 12
-
功能性伸展运动联合巴氯芬、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功能性伸展运动(FSE)联合巴氯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8例和联合组89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rTM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SE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10MWT、TUG评分)、下肢功能活动(FMA、STREAM评分)、下肢痉挛情况(MAS、CSI评分......
作者:龚海洋;陶瑛瑛 刊期: 2018- 12
-
青年卒中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青年卒中患者146例与同期入院的中老年卒中患者628例,分析2组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青年卒中组脑出血和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从危险因素的暴露率看,2组高的均为高血压,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老年卒......
作者:黎逢光;严钢莉;刘佳奇;江曼;谢军;李朝武;聂海岭 刊期: 2018- 12
-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2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单纯弹簧圈组)56例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支架辅助组)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治疗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复发......
作者:程伟;包艳娥;黄豫军;吴磊;李婉秋 刊期: 2018- 12
-
成人丘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放疗期间同步化疗、单纯放疗及放疗后持续化疗对成人丘脑胶质瘤的疗效及不同因素对成人丘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丘脑胶质瘤成人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后放疗期间同步化疗22例,单纯放疗11例,放疗后继续化疗20例(其中,放疗期间同步化疗后继续化疗15例,单纯放疗后继续化疗5例).统计并比较不同组合治疗方案近期疗效,6个月、1年、2年生存率.结果:术后脑积水5例,行脑室-腹......
作者:彭其斌;赵建农;王鹏程;陈宝智 刊期: 2018- 12
-
PI3K/PKB信号途径在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LIP)后p-Akt、Caspase-9及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PI3K/PKB信号途径在远程LI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LIP组各14只,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IP组在缺血2h后再灌注前实施3个循环健侧股动脉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LIP.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
作者:王国峰;王滨;刘伯芹 刊期: 2018- 12
动态资讯
- 1 恒磁场对ВСД-ТТ综合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
- 2 091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 3 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研究进展
- 4 线粒体脑肌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
- 5 泮托拉唑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90例疗效分析
- 6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撰稿要求
- 7 026成人脑瘫患者的行走功能研究
- 8 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分析研究
- 9 062 Alderson-McCall手功能问卷对腕管综合征预后的评估
- 10 橙皮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的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 1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征稿启事
- 12 维生素B12反应型甲基丙二酸尿症病例报道
- 13 湖北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经济负担分析
- 14 抑郁症患者血清IL-1β、IL-6、全血SOD水平的研究
- 15 脑脊液细胞学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意义
- 16 经蝶假性包膜下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后垂体功能评价
- 17 神经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应用研究
- 18 丁苯酞联合烟酸占替诺或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疗效比较
- 19 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300例临床分析
- 20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