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于2006年2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期刊,由中科院杨雄里院士、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伟教授担任主编。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同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相关技能予以介绍,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交流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欢迎广大神经内外科、内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各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等踊跃投稿、订阅。                

无糖饮料甜味剂三大谣言解析

时间:2025-07-18 14:40:52

近年来,无糖饮料凭借"零卡路里"的标签迅速占领市场,但关于其中甜味剂的争议从未停歇。从"导致肥胖"到"诱发癌症",再到"破坏肠道健康",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让消费者在享受甜蜜时如履薄冰。让我们用科学证据揭开这三个最常见谣言的面纱。

谣言一:甜味剂是肥胖的隐形推手?

“无糖饮料越喝越胖"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其逻辑链条看似合理:甜味剂通过欺骗味觉,反而刺激食欲导致暴饮暴食。但2024年的研究综述明确指出,功能性甜味剂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和能量消耗,实际上可能成为对抗肥胖的工具。当蔗糖等传统糖类每克携带4千卡热量时,甜味剂就像不会燃烧的"假柴火”,为身体提供甜味却不贡献实际能量。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评估也证实,合理使用甜味剂替代糖类,可减少约10%的每日热量摄入——相当于成年人每天少喝一罐可乐的量级。

谣言二:甜味剂与癌症存在必然联系?

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致癌物"的新闻曾引发恐慌,但这一分类相当于将咸菜、手机辐射等常见物质纳入同一风险等级。更关键的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同时强调,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下(相当于70公斤成人每天饮用14罐无糖汽水),阿斯巴甜不会带来健康风险。这就像紫外线照射,适度晒太阳有益健康,只有长期暴晒才可能引发问题。目前所有关于甜味剂致癌性的研究,都是在远超人类实际摄入量数百倍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现象,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日常饮用无糖饮料与癌症发病率存在关联。

谣言三:甜味剂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关于甜味剂改变微生物组成的担忧确实值得关注。但2023年以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天然甜味剂如罗汉果甜苷、甜菊苷等非但不会破坏菌群平衡,反而可能像"肠道园丁"一样促进有益菌增殖。即便是人工甜味剂,也只有当摄入量达到日常饮用量的5-10倍时,才可能短暂影响葡萄糖耐受性——这种效应类似于短期暴饮暴食对肠道的冲击,在恢复正常饮食后即可逆转。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关于甜味剂与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受试者日均摄入量都相当于10罐以上无糖饮料,远超出正常消费范围。

当我们拨开谣言的迷雾,会发现甜味剂就像厨房里的食盐——适量使用能提升生活品质,过量摄入才可能带来风险。科学界共识表明,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管理的人群,无糖饮料仍是比含糖饮料更优的选择。当然,最健康的饮品永远是白开水,但偶尔享受"甜蜜的欺骗",或许正是现代科学给予我们的一份温柔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