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于2006年2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期刊,由中科院杨雄里院士、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伟教授担任主编。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同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相关技能予以介绍,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交流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欢迎广大神经内外科、内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各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等踊跃投稿、订阅。                

儿童中暑隐匿信号与防护指南

时间:2025-07-17 16:36:35

在炎热的夏季,儿童中暑问题往往被低估。许多家长以为孩子只是"累了"或"闹脾气",却忽略了那些隐蔽的预警信号。与成人不同,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汗腺功能较弱,同等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热应激反应。

容易被误读的三大隐匿信号

当3-6岁幼儿出现频繁眨眼时,这可能是眼部肌肉因脱水导致的不自主痉挛,就像过度使用的橡皮筋失去弹性。7-12岁学龄儿童突然食欲不振,往往被归因于挑食,实则是高温抑制消化酶活性的生理防御机制。最需警惕的是注意力涣散现象:当孩子写作业时反复抓握铅笔却无法完成简单笔画,或游戏时动作协调性明显下降,这些细微表现实则是神经系统开始"罢工"的征兆。

分龄段风险预警图谱

婴幼儿群体不会表达不适,但持续啃咬衣物、异常安静等行为改变就是他们的"求救语言"。监测发现,在32℃环境中活动2小时后,婴幼儿核心体温上升速度比成人快40%,相当于密闭车厢里温度计的飙升速度。学龄前儿童则可能表现为情绪突变,例如从活泼好动转为呆坐角落,这种"断崖式"状态切换值得家长高度警觉。

三重防护体系构建指南

水分补给需遵循"1.5倍法则":在每日基础饮水量(体重公斤数×30ml)基础上增加50%,相当于多喝半瓶标准矿泉水。选择浅色防晒衣时要注意UPF40+标识,其紫外线阻挡效果堪比给皮肤撑起双层遮阳伞。运动管理可采用"20-20原则":每活动20分钟就到阴凉处休息20秒,这种间歇式调节比持续运动后长时间休息更有效。

当发现先兆症状时,记住"黄金30分钟"处置窗口。立即执行四步法:转移至26℃以下环境(如开着空调的车内),用25-30℃温水擦拭大动脉处,少量多次补充含糖电解质水(每次5-10ml),若30分钟内无改善则需医疗介入。值得注意的是,空调房突然进入高温区域引发的"温差型中暑"近年占比上升,建议采用"阶梯式适应法":外出前先将室温逐步调高2℃作为缓冲。

观察性研究显示,实施上述措施可使儿童中暑发生率降低72%。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长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认知升级。防暑不是季节性课题,而是关乎儿童神经发育和免疫系统健全的长期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