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于2006年2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期刊,由中科院杨雄里院士、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伟教授担任主编。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同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相关技能予以介绍,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交流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欢迎广大神经内外科、内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各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等踊跃投稿、订阅。                

药店新规:执业药师成标配,行业洗牌加速

时间:2025-07-09 10:22:05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销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并建立电子处方系统。这一新规的出台,犹如在医药零售行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其冲击波将直接影响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及医院药房三大主体。

执业药师:从“可有可无”到“硬性标配”

过去部分药店为节约成本,常以“药师不在岗”为由敷衍检查,甚至用普通营业员冒充专业人员。新规首次将执业药师配备列为刚性门槛,相当于给药店划了条“生死线”——没有持证药师,就失去销售处方药的资格。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国约45万家药店中,仍有近20%未达标,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单体药店。这就像要求所有餐厅必须配备食品安全员,没证的小摊贩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电子处方系统:堵住“手写白条”漏洞

传统处方药销售中存在大量“手写便签”乱象,有些患者甚至用超市小票冒充处方。新规要求建立的电子处方系统,相当于给每盒处方药装上“追踪器”——从开方、审核到销售全程留痕。某连锁药店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部署该系统需一次性投入3-5万元,年维护费约1万元,对日均营业额不足5000元的单体店而言,如同让自行车厂突然改产电动汽车。

连锁药店:借势扩张的“收割期”

头部企业早已未雨绸缪。某上市连锁药房2023年报显示,其执业药师配备率达98%,电子处方覆盖率超90%。新规对他们而言更像是“清场工具”,一位区域经理透露:“就像奶茶行业标准化淘汰街边店,我们正加速收购中小药店。”行业预测,未来三年连锁率可能从目前的57%提升至70%。

单体药店:站在转型十字路口

在湖南某县城经营了15年的李老板坦言:“考证比赚钱还难。”当地执业药师月薪已涨到8000元,比他门店的净利润还高。这类药店面临三条路:高价挖人、加盟连锁,或退守非处方药市场。就像曾经的胶卷相机店,不转型数码业务就只能成为怀旧标本。

医院药房:意外迎来“流量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明确要求医疗机构电子处方需向零售药店开放共享。这意味着患者凭医院开的电子处方,可在任意合规药店购药。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比喻:“就像银行间打通了转账系统,药房垄断处方的时代结束了。”但这也对医院药房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这场改革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重构医药安全防线。就像机动车必须装行车记录仪,药店的专业化升级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阵痛过后,行业或将呈现“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新格局,而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需要安全用药的普通人。